-
- 2024-03-29
- 2024-02-07
- 2024-02-06
- 2023-12-25
- 2023-12-07
- 2023-10-10
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负荷开关
概述
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负荷开关是应国网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开关入网新要求而开发的新一代产品,在结构、安全性、耐电强度、电寿命、维护等方面有显著的优越性;其布局合理,保护功能齐全,各项指标均符合国网一二次融合要求;主要用于关合开断电力系统中的额定有功负荷电流。适用于农网、城网配电系统中作为保护和控制及频繁操作的场所。
产品性能
一二次融合成套分段/联络负荷开关由开关本体、馈线终端、电源PT、连接电缆等构成。开关本体、馈线终端、电源电压互感器之间采用军品级航空接插件,通过户外型全绝缘电缆连接。全封闭结构,密封性能好,有助于提高防潮、防凝露性能。
一二次融合成套分段/联络负荷开关可用作线路分段、联络、分支等场合。具备采集A、B、C三相电流、两个线电压、零序电流、零序电压的能力,满足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和电能量采集的要求;
负荷开关采用三相共箱式结构,SF6气体绝缘,SF6或真空灭弧,配套电磁或弹簧操作机构。
开关本体采用防凝露免维护设计,开关本体和操作机构都采用全密封的结构。开关整体满足IP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的要求。
开关本体内置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互感器(A、B、C及零序)和零序电压传感器,提供Ia、Ic、I0(保护及测量合一)电流信号和零序电压U0。
负荷开关的绝缘套管宜采用抗紫外线能力强、具有憎水性等性能的复合绝缘材料,伞裙宜采用大、小伞裙交替结构,导电杆截面不小于300mm2。
负荷开关采用军品级26芯航空插座,航空插座配置有绝缘密封罩,保护接口。
壳体充气、密封,壳体具有良好的密封、防潮和防凝露性能,以保证绝缘性能良好。
壳体材质采用厚度不小于3mm、性能不低于S304牌号的不锈钢或其它耐腐蚀材质。采用板材或者无缝管材一次加工成形,使焊缝最少化。确保壳体密封性。
负荷开关的合闸、分闸可手动或电动操作,也可遥控(配置智能控制器后)。
开关采用悬挂式或座式安装均可,使杆上安装更方便灵活。
馈线终端FTU具备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和就地型馈线自动化两种功能,终端具备就地型馈线自动化投退拨动开关(或压板),当退出就地型馈线自动化模式时,则为集中型馈线自动化,两者互斥;
在集中型模式时,具备相间短路故障和不同接地系统下的单相接地故障的检测与告警功能,满足两段式(I、II)告警功能,两段定值和时间可设;
在就地型模式时,具备不同接地系统下的单相接地故障就地判别和隔离功能,具备接地故障就地切除、选线功能和重合闸功能,具备基于电压时间逻辑的选段功能;
具备配电自动化三遥配置需求,终端配置就地/远方切换开关,在满足信息安全条件时,不改变硬件设备即可支持远方控制功能;
具备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满足与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配合完成主干线路故障就地隔离,包括电压时间型和自适应综合型,两种模式互斥,且可配置。
一二次融合成套分界负荷开关由开关本体、馈线终端、电源PT、连接电缆等构成。可用作线路分支和用户分界场合。
具备采集三相电流、零序电流、以及电源侧一个线电压和零序电压的能力;
具备自动隔离用户侧相间短路故障,发生用户相间短路故障后主动上送故障告警信息,并在线路无压无流后隔离故障;
具备自动切除用户侧接地故障,配套的控制终端(FTU)满足非遮断电流闭锁应用要求。
技术参数表
序号 |
名称 |
标准参数值 |
|||
---|---|---|---|---|---|
1.1 |
SF6柱上负荷开关 |
|
|||
1.1.1 |
型号 |
JEPS-SGS(S)-12/630-ZGD |
|||
1.1.2 |
结构形式 |
共箱式 |
|||
1.1.3 |
灭弧方式 |
SF6 |
|||
1.1.4 |
绝缘介质 |
SF6 |
|||
1.1.5 |
额定电压(kV) |
12 |
|||
1.1.6 |
额定电流(A) |
630 |
|||
1.1.7 |
额定电缆充电开断电流(A) |
10 |
|||
1.1.8 |
额定接地故障开断电流(A) |
30 |
|||
1.1.9 |
额定有功负载开断电流(A) |
630 |
|||
1.1.10 |
额定有功负载开断次数 |
100 |
|||
1.1.11 |
温升试验电流 |
1.1Ir |
|||
1.1.12 |
额定工频1min耐受电压(kV) |
相对地/相间 |
42 |
||
断口间 |
48 |
||||
1.1.13 |
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1.2∕50ms)峰值(kV) |
相对地/相间 |
75 |
||
断口间 |
85 |
||||
1.1.14 |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及持续时间(kA/s) |
20/4 |
|||
1.1.15 |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kA) |
50 |
|||
1.1.16 |
额定短路关合电流(kA) |
50 |
|||
1.1.17 |
主回路电阻(μΩ ) |
≤100 |
|||
1.1.18 |
机械稳定性(次) |
≥10000 |
|||
1.1.19 |
外绝缘最小爬电距离(mm) |
372 |
|||
1.1.20 |
SF6气体年漏气率(%) |
≤0.1% |
|||
1.1.21 |
分、合闸不同期(ms) |
≤2 |
|||
1.2 |
操作机构 |
|
|||
1.2.1 |
操动机构型式或型号 |
弹簧 |
|||
1.2.2 |
操作方式 |
电动,并具备手动操作功能 |
|||
1.2.3 |
电动机电压(V) |
DC24V |
|||
1.3 |
隔离开关及断口开距 |
无隔离刀,单断口开距≥35mm |
|||
1.3.1 |
隔离刀结构型式 |
无 |
|||
1.3.2 |
隔离刀联动要求 |
无 |
|||
1.4 |
电流互感器 |
|
|||
1.4.1 |
额定电流比 |
相电流:600A/5A或600A/1A 零序电流:20A/1A |
|||
准确级 |
相电流:保护5P10级、测量0.5级 零序电流:一次侧输入电流为1A至额定电流时相对误差≤3%,一次电流输入100A时,保护相对误差≤10% |
||||
1.4.2 |
实现方式 |
相CT:额定5A时≥10VA,额定1A时≥1VA; 零序CT:0.5VA |
|||
1.4.3 |
温度范围 |
-40℃~70℃ |
|||
1.5 |
电源电压互感器(外置式) |
|
|||
1.5.1 |
数量(只) |
2 |
|||
1.5.2 |
额定电压比 |
线电压测量:10kV/0.1kV 供电电压: 10kV/0.22 kV |
|||
1.5.3 |
准确级 |
线电压测量:0.5级;供电:3级 |
|||
1.5.4 |
温度范围 |
-40℃~70℃ |
|||
1.5.5 |
局放 |
≤20pC(1.2Um/√3) |
|||
1.5.6 |
测量绕组输出容量 |
≥10VA |
|||
1.5.7 |
供电绕组输出容量 |
≥300VA,短时容量≥3000VA/1s |
|||
1.6 |
零序电压传感器 |
|
|||
1.6.1 |
变比 |
(10kV/√3)/(6.5V/3) |
|||
1.6.2 |
准确级 |
3P |
|||
1.6.3 |
局放 |
≤20pC(1.2Um/√3) |
|||
1.6.4 |
与开关组合后绝缘电阻(开关相对地) |
>1000 MΩ |
|||
1.6.5 |
实现方式 |
电容分压 |
|||
1.7 |
自动化配置(FTU) |
|
|||
1.7.1 |
电压输入标称值 |
线电压:100V 零序 : 6.5V |
|||
1.7.2 |
电流输入标称值 |
相电流:5A或1A 零序电流:1A |
|||
1.7.3 |
工作电源 |
AC220V,双路 |
|||
1.7.4 |
开关测控容量 |
(1) 遥测:采集2个线电压,采集采集三相及零序电流、零序电压 (2) 遥信:不少于3个,包括开关合位,其余两个预留(可用于终端内部的闭锁遥信); (3) 遥控:1路(合闸、分闸)。 |
|||
1.7.5 |
电压测量精度 |
线电压:≤0.5%(0.5级) 零序电压:≤0.5%(0.5级) |
|||
1.7.6 |
电流测量精度 |
相测量值0.5级(≤1.2In), 相保护值≤3%(≤10In), 零序电流0.5级 |
|||
1.7.7 |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精度 |
≤1%(1级) |
|||
1.7.8 |
遥信电源 |
DC24V |
|||
1.7.9 |
遥信分辨率 |
≤5ms |
|||
1.7.10 |
软件防抖动时间 |
10~1000ms可设 |
|||
1.7.11 |
交流电流回路过载能力 |
1.2In,连续工作;20 In,1s |
|||
1.7.12 |
交流电压回路过载能力 |
1.2 Un,连续工作 |
|||
1.7.13 |
守时精度 |
每24小时误差应不大于2s |
|||
1.7.14 |
馈线自动化模式 |
满足电压时间型和自适应综合型 |
|||
1.7.15 |
控制输出 |
触点容量 |
交流250V/5A、直流80V/2A或直流110/0.5A纯电阻负载 |
||
触点寿命 |
通、断≥105次 |
||||
1.7.16 |
通信接口 |
RS232 |
≥2个 |
||
RJ45以太网络 |
≥2个 |
||||
1.7.17 |
通信协议 |
(1)满足DL/T 634标准的101或104通信规约; (2)满足国家电网公司最新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DL/T634.5101-2002实施细则、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DL/T634.5104-2009实施细则; (3)满足国家电网公司最新的配电自动化终端参数配置规范。 |
|||
1.7.18 |
无线通信模块 |
通信制式 |
支持4G/3G/2G五模自适应,包括: (TD-LTE/FDD-LTE/TD-SCDMA/WCDMA/GPRS) |
||
通信接口 |
至少2路RS232串行接口, 9600bit/s;或1个10/100M全双工以太网接口。 |
||||
基本功能 |
端口数据监视功能、网络中断自动重连功能等 |
||||
安装方式 |
独立安装于箱体内 |
||||
接口的插拔寿命 |
≥500次 |
||||
工作电源 |
DC24V电压输入,正负偏差20% |
||||
1.7.19 |
线损模块 |
标准的参比电压 |
3×100V |
||
标准的参比电流 |
1A、5A |
||||
有功电能准确度 |
0.5S级 |
||||
无功电能准确度 |
2级 |
||||
脉冲常数 |
100000、20000imp/kWh |
||||
工作电源 |
DC24V电压供电 |
||||
工作电源功耗 |
整机功耗不大于1W |
||||
通信接口 |
RS-232/485接口,标准速率为9600bps、19200bps 、38400bps,缺省值为9600bps |
||||
通信协议 |
通信遵循DL/T 634.5101—2002协议及其实施细则要求 |
||||
接口形式 |
电流接口采用6芯7.62mm间距带法兰插拔式接线端子,电压接口采用4芯5.08mm间距带法兰插拔式接线端子,工作电源和通信接口采用5芯5.08mm间距带法兰插拔式接线端子,脉冲端子和时钟单子采用4芯5.08mm间距插拔式接线端子。 |
||||
1.7.20 |
终端功耗 |
(1) 核心单元正常运行直流功耗≤10W(不含通信模块、线损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 (2) 整机运行功耗 ≤30VA(不含通信模块、线损模块和后备电源); |
|||
1.7.21 |
配套电源 |
电源管理模块要求 |
长期稳定输出≥50W,短时输出≥300W/15s |
||
通信电源要求 |
额定DC24V,长期稳定输出≥15W,瞬时输出≥20W/50ms |
||||
配套操作机构电源要求 |
分/合闸/储能额定电源DC24V,短时输出≥24V/10A、持续时间≥15s |
||||
1.7.22 |
后备电源方式 (招标方根据需要填写“A”或“B”,二者选择其一) |
A:免维护阀控铅酸蓄电池 额定电压DC24V,单节电池不小于7Ah,使用寿命≥3年,保证完成“分-合-分”操作并维持配电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4小时。 |
|||
B:超级电容 应保证分闸操作1次,并维持配电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15分钟,超级电容使用寿命≥6年。 |
|||||
1.7.23 |
安装方式 |
杆/塔挂式安装 |
|||
1.7.24 |
接口方式 |
航空接插件 |
|||
1.7.25 |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
≥50000 |
|||
1.7.26 |
结构形式 |
箱式 |
|||
1.7.27 |
防护等级 |
不低于IP55 |
|||
1.8 |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
|
|||
1.8.1 |
来电延时合闸时间误差(X-时间误差) |
从来电开始计时,最大误差≤(0.5+设定值×1%)秒 |
|||
1.8.2 |
合闸后确认时间误差(Y-时间误差) |
最大误差≤5%设定值(s) |
|||
1.8.3 |
瞬时电压闭锁要求 |
终端失电后且无后备电源时,线路上有电压≥50%Un,持续时间≥80ms时应能完成反向闭锁 |
|||
终端后备电源有电时,线路上有电压≥30%Un,持续时间≥80ms时应能完成反向闭锁 |
|||||
1.9 |
外壳防护等级 |
不低于IP67 |
|||
1.10 |
使用寿命 |
不小于20年 |
|||
1.11 |
一二次设备连接设计 |
|
|||
1.11.1 |
控制连接方式 |
开关本体配置26芯航空接插插件,含连接电缆 |
|||
1.11.2 |
辅助接点容量 |
AC250V、10A |
|||
1.11.3 |
遥信回路直流电阻 |
100次动作后<1Ω |